金碧荧煌
意思解释
基本解释同“金碧辉煌”。
出处宋·罗大经《鹤林玉露》卷八:“兖王假山成,请宫僚观之,姚坦熟视曰:‘此血山耳。’开宝塔成,田锡上疏曰:‘众以为金碧荧煌,臣以为涂膏衅血。’”
基础信息
拼音jīn bì yíng huáng
注音ㄐ一ㄣ ㄅ一ˋ 一ㄥˊ ㄏㄨㄤˊ
繁体金碧熒煌
感情金碧荧煌是中性词。
用法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。
近义词金壁辉煌
英语Gold and jade vied with each other.
字义分解
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
- 合浦珠还(意思解释)
- 回心转意(意思解释)
- 学以致用(意思解释)
- 反唇相稽(意思解释)
- 颠沛流离(意思解释)
- 锲而不舍(意思解释)
- 兄弟阋于墙,外御其侮(意思解释)
- 柳暗花明又一村(意思解释)
- 将功补过(意思解释)
- 臭名远扬(意思解释)
- 杜绝言路(意思解释)
- 慌里慌张(意思解释)
- 古色古香(意思解释)
- 冠绝一时(意思解释)
- 反面无情(意思解释)
- 凡事预则立,不预则废(意思解释)
- 主明臣直(意思解释)
- 粗服乱头(意思解释)
- 赴汤蹈火(意思解释)
- 欺善怕恶(意思解释)
- 道山学海(意思解释)
- 面有难色(意思解释)
- 春去冬来(意思解释)
- 地大物博(意思解释)
- 离奇古怪(意思解释)
- 材雄德茂(意思解释)
- 牵肠挂肚(意思解释)
- 双柑斗酒(意思解释)
※ 金碧荧煌的意思解释、金碧荧煌是什么意思由翡翠屋提供。
成语接龙(顺接)
相关成语
成语 | 解释 |
---|---|
寸进尺退 | 前进一寸,后退一尺。指得到的少而失去的多,即得不偿失。 |
隔靴搔痒 | 隔着靴子挠痒痒。原为禅宗用语;比喻领会佛理不够透彻;未能悟境触机。后比喻说话写文章没有抓住主题;不中肯;不贴切;或做事没有抓住关键;不解决问题。 |
目不转睛 | 睛:眼珠。眼睛不眨;眼珠不转地盯着看。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;看得出神。 |
出头露面 | 在人多的场合公开出现;也指在众人面前出风头表现自己;又常因出现于公共场合而出名。还指出面活动、做事、讲话。 |
唯物主义 | 认为世界就其本质来说是物质的,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,意识是物质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的哲学观点。 |
通都大邑 | 都:都市;邑:城。四通八达的大都会、大城市。 |
刀光剑影 | 刀的闪光;剑的投影。表示拿刀持剑的人将要动手;显出杀气腾腾的样子。现用于坏人就要行凶;干坏事。也形容激烈斗争的场面。 |
花言巧语 | 原指铺张修饰而无实际内容的言语或文辞。后指虚假而动听的话;也指说虚假而动听的话。 |
衣锦还乡 | 衣:穿;锦: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。穿着华丽的衣服回到故乡;表示向亲邻炫耀自己的富贵。 |
生死有命 | 生死;生存和死亡。迷信指人的生死等一切遭际皆由天命决定的。指事势所至、人力不可挽回。 |
己溺己饥 | 亦作“己饥己溺”。语出《孟子·离娄下》:“禹思天下有溺者,由己溺之也;稷思天下有饥者,由己饥之也,是以如是其急也。”后因以“己溺己饥”或“己饥己溺”谓视人民的疾苦是由自己所造成,因此解除他们的痛苦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。 |
漫不经心 | 漫:随便;不受约束;经心:在意;留心。说话办事不用心考虑;随随便便;不在乎。 |
三个臭皮匠,合成一个诸葛亮 | 诸葛亮:三国时蜀国刘备的军师。比喻人多智广。 |
兵微将寡 | 微、寡:少。兵少将也不多。形容力量薄弱。 |
共为唇齿 | 比喻互相辅助。 |
凤协鸾和 | 形容夫妻和睦,感情融洽。 |
升官发财 | 谓提升了官职,同时就能获得更多的物质财富。 |
散带衡门 | 指退官闲居或过隐居生活。 |
斗南一人 | 斗南:北斗星以南。指天下,海内。指天下绝无仅有的人才。形容品德或才识独一无二。 |
雷大雨小 | 比喻说得多,做得少,声势很大,实效很小。 |
不在话下 | 原多用于旧小说中;表示故事暂告一段落;转入别的情节。现多指事物轻微;不值得说或事情当然是这样;用不着说。 |
匪夷所思 | 匪;即“非”;不是;夷:通“彝”;法度、常规;引申为寻常的;一般的。不是根据常理所想象出来的。形容人的思想、言谈、技艺、事情等离奇;超出寻常。 |
千真万确 | 真:真实;确:确实。形容情况非常确实。 |
平生莫做亏心事,半夜敲门不吃惊 | 平生:有生以来;亏心:违背良心。从来没有干过违背良心的事,即使夜半人敲门也不吃惊。形容为人处事光明正大,心地坦然。 |
师严道尊 | 为师之道要尊贵、庄严。《礼记 学记》:“凡学之道,严师为难。师严然后道尊,道尊然后民知敬学。”宋 韩淲《涧泉日记》:“郑康成事马融,三年不得见,乃使高业弟传授于玄……汉之师道尊严如此。” |
命途多舛 | 舛:不顺,不幸。命运充满不顺。指一生坎坷,屡受挫折。 |
湖海飘零 | 飘零:飘泊。居无定所,四处飘泊。 |
牛头不对马嘴 | 比喻答非所问或两下不相合。 |